2019-01-24 13:05
卓商塑料(PVC助剂)网讯:残膜在自然环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能力完全分解,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,不仅会克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、降低土壤肥力,还直接破坏土壤的理化结构
随着覆膜栽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,覆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。但大量残膜引发农田“白色污染”的问题也引发媒体高度关注。2013年5月曾对此进行过深度报道。在宁夏等地采访时发现,“白色污染”的情况仍未得到遏制,甚至直接影响了土地可持续耕作。
专家和基层人士认为,应尽快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残膜回收利用网络,同步加大科研力度,以推进污染的治理速度。
“白色污染”危及农业生产
“每年基本是在‘白色垃圾’堆上种庄稼。”宁夏覆膜耕种的一些农民说,每年收获后大量农膜翻捡不净残留地里,有的被随意丢弃梗塞沟渠、影响排灌,有的被就地焚烧,污染空气;一些破碎残膜还经常被混入秸秆、牧草里,毒死误食的牛羊……
据了解,覆膜栽培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,由于覆膜能够控温保墒,农田地膜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得以大规模应用,为干旱地区带来了显著的增产效果,成为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。
在宁夏中南部山区,推广这一技术带来的增产变化尤为突出。由于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,蒸发量却达2000毫米,宁夏中南部山区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经常让当地农民颗粒无收。从上世纪90年代起,宁夏开始使用地膜笼罩种植技术保墒抗旱,2008年大面积推广后让原本瘠薄的土地不断增产。
“覆膜种植马铃薯等农作物,每亩收成能翻一倍,覆膜种植面积也就迅速扩充。”自治区农牧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王林说,由于农民增收显著,2008年至2012年,宁夏大力推广以秋季覆膜、早春覆膜和全膜笼罩为主的覆膜种植,面积共计630万亩。
然而,多年来农膜残留带来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,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不治理农业生产就无法正常继续的后果。
目前,宁夏每年推广覆膜面积约300万亩,由此每年产生的废旧地膜达2万余吨。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王利说,现在残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捡拾,残膜在地里越积越多,仅彭阳县覆膜土地里残膜就约有4000吨,回收仅400多吨,回收率10%左右。
在甘肃、新疆等省区,“白色污染”也让当地生态环境爱护人员担心。了解到,这些省区所有监测地块均残留不同程度的农膜。其中甘肃省每亩残留量最多达14公斤。不少地方地膜被风化成指甲盖大小,基本无法捡拾革除。
更严重的是,残膜长期留存土壤中将直接造成耕地减产甚至绝收。相关农牧部门试验数据显示,短期来看,播在有残膜的土地上的种子烂种率、烂芽率等均较无残膜土地高5%左右,这些残膜分解时产生的毒性会致作物生长迟缓或黄化死亡,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。长期来看,残膜在自然环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能力完全分解,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,不仅会克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、降低土壤肥力,还直接破坏土壤的理化结构。
残膜回收利用面临瓶颈
针对残膜污染现状,宁夏等省区已通过农民捡拾、机械回收残膜等方式进行治理,然而目前残膜回收面临着农民不积极、公司吃不饱、网点不完善等瓶颈制约。相比快速增长的覆膜面积,治理进度并不乐观。
采访中,发现,捡拾残膜的主体——农民,对残膜回收并不积极。固原市彭阳县红河乡徐塬村村民常富学说,“捡拾残膜一点都不划算。一人一天最多捡三亩地的残膜,带泥、草每亩13公斤左右,每公斤八毛人民币收购,一天只能挣30元,收入不到打工的一半。年轻力壮的都选择出去打工,剩下老人妇女冬闲时随便捡捡。”
人工捡拾“无人配合”,宁夏2011年开始引进机械技术选取试验田尝试机械捡拾,但推广仍需时日。固原市西吉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机工程师薛振彦说,机械化回收残膜效率高,但适应性仍不强。每台机械每小时捡拾3至5亩地,作业费一亩30元,比人力捡拾快一倍还勤俭开销,残膜捡拾率达70%。但残膜上混杂着草和泥土需要人工分解,效率又被拉低。而且,目前使用的机械是政府出资购买,而农户对残膜回收认识不足,后期购买、使用机械需要一个接受过程。
由于残膜回收量不足,残膜收购的公司面临“吃不饱”的窘境。彭阳县世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世平说,残膜回收是一个完整的回收加工再利用链条,首先要从地里将残膜收集起来,革除柴草泥土实现分捡,然后向回收企业(ACR)发售,回收企业(ACR)将收购的残膜加工成塑料(PVC助剂)颗粒,再向上游加工企业(ACR)发售。
“残膜收集、分捡环节跟不上,工厂从去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收到足量的地膜。”邓世平说,工厂满负荷运转,一年可加工残膜6000多吨,去年只收残膜680多吨。为此,工厂将收购价提到每公斤0.8元,尽管这样,来交售残膜的农户依然很少。
基层收购网点建设不完善也成为限制残膜回收的重要一环。据了解,宁夏目前仍未建设正规的残膜收购点,愿意捡拾的农民大多因为离收购企业(ACR)太远而放弃交售。“收购残膜的企业(ACR)快到县城里了,我们家在村上,卖残膜挣不上人民币,都花在来回车费上了。”彭阳县白杨镇阳洼村村民张世忠说。
邓世平也说,工厂收购的残膜中,农民自己送来的不到10%。无奈之下雇工出去收购,收购价降到每公斤0.4元,低价格(霍尼韦尔)导致农民积极性更低,残膜回收利用陷入恶性循环。
亟需完善回收利用网络
事实上,残膜已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,为遏制白色污染,专家和基层人士认为,应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残膜回收利用网络,同步加强科研支持,推进治理进程。
王利等基层人士认为,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,重点支持其技术研发、宣传培训、以奖代补等,逐步形成农民人工捡拾、机械捡拾-网点回收-企业(ACR)加工相互撑持、相互约束的残膜回收利用网络,提升各环节主体的积极性。
目前由于不同厚度地膜的不规范使用,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膜人工回收和机械化捡拾推广的难度。一些专家倡议,应适时提高地膜厚度“国标”,让“超薄地膜”退出市场(MBS)。国家相关部门应考虑参照国外地膜规范,研究修订国家地膜厚度规范,将现有国家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笼罩薄膜厚度的最低规范提高到0.01毫米以上。
同时,加大扶持残膜加工企业(ACR),加快建设残膜回收网点。王林倡议,应制定出台信贷支持、土地利用、税收优惠等政策,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(ACR)发展。在此基础上,以政府补贴来调动回收企业(ACR)建设网点的积极性。可激励企业(ACR)通过发展协议收购大户、流动废品收购商户等模式,在乡村宽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。对回收规模、范围不断扩充的企业(ACR),政府应适当给予奖励。
从宁夏农牧厅了解到,针对残膜治理的瓶颈,宁夏近日已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。在资金方面,安顿残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1000万元,按照每亩30~35元规范补助3个县区发展残膜回收工作;安顿残膜回收试验项目经费300万元,在6个县区每县选择1万亩继续发展残膜回收利用试验示范。
另外,宁夏还采取七项措施落实残膜治理。包括严格地膜使用规范,机械覆膜与残膜回收相联合、创新管理制度,合理增加残膜回收机具购买补贴,安顿残膜回收作业补贴,合理建设残膜交售网点,实施残膜交售、加工奖励等。
一直关注残膜污染治理的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倡议,政府应将治理与科研联合起来,加快研制推广回收效率高、地膜与杂草分离效果康复的残膜回收机械,支持科研机构及企业(ACR)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、使用和推广,使废旧地膜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。应组织相关单位发展地膜污染的调查研究,摸清地膜污染的范围和程度,为在县、乡、村以及农业等部门建设残膜回收目标考核制度提供前提。